Friday, June 6, 2008

我的豐田Camry油電混合車

最近在台灣,馬英九就任總統後,汽油和電價都不再凍漲而向上調升,報紙報導此後政府官員座車採購以油電混合車為主。 我目前使用的Toyota Camry是一輛油電混合車(hybrid)。 這款車在台灣沒有銷售,我就來寫一篇,介紹我的朋友。










有些人稱豐田的hybrid是全套的油電混合科技,而本田Honda的則是半套,那是因為豐田的油電混合車,視駕駛情形不同,有可能只用電力行駛,有可能只用汽油行駛,也可能同時用電力和汽油行駛。 本田的hybrid則缺少只用電力行駛的狀況,如Insight油電混合車,使用一個較小馬力的引擎來省油,在起步或爬坡需要更大馬力時,則馬達啟動貢獻更多馬力。












在美國豐田的車款裏,有PriusCamry(房車)Highlander(休旅車)提供油電混合的車種,供顧客選購。 這些油電混合的車種,在車尾及前門旁,都有"HYBRID SYNERGY DRIVE"的標誌。設計上,這輛Camry油電混合車只加汽油,不用也不能使用插頭插在插座裏充電。 正常狀況下低速時使用電力推動馬達行駛,車子十分安靜。 超過巡航速度(cruising speed, Camry用40mph, 大約是64km/h)時,則停止使用電力,發動汽油引擎(147馬力)行駛。 遇上上坡或要加速超車時,車子的電腦決定同時使用四缸2,400cc的汽油引擎和馬達推動,大約等於是一輛五缸(187馬力)的汽車。另一方面,在下坡或駕駛人輕踩煞車時,馬達則變成發電機,將電存回電池中。遇上紅燈或塞車,車子的電腦則將引擎熄火,只用電力。設計上如此,不過似乎當空調打開時,車子停住不移動時引擎也不會被關掉,因此在台灣炎熱的夏季裏,車子怠速時不會因此節省汽油。
 




按照豐田依美國環保署的測試標準,在城市裏Camry油電混合車每加侖汽油可以跑40英哩,在高速公路行駛狀況則每加侖汽油可以跑38英哩,大約是一公升汽油可以跑16.5公里。一般情形下汽車在高速公路維持定速行駛,比城市裏停停走走加速減速省油,但是豐田油電混合的設計反而是城市行駛較省油。












這裏看到的是我的豐田Camry油電混合車內部。我的車是基本車型,沒有天窗,但是當初我升級換了皮椅。車子內部和非油電混合的Camry 除了儀表板顯示之外,沒有甚麼不同。豐田Camry油電混合車使用所謂的Push Start引擎觸控啟動系統,開車不用鑰匙。在一般汽車鑰匙孔的地方,是一個開關。當你坐上駕駛座,按下按鈕準備開車時,車子的電腦會決定車內是否有人的口袋裏有這輛車的鑰匙,而決定是否發動汽車,如下圖所示。













另一方面,這輛車採用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CVT) 無段變速的排檔設計。一般自動排檔車車主仍然可以感覺到何時電腦幫車主做決定向上向下換了檔,但是Camry油電混合車的無段變速,使車主從起步加速上高速公路時,沒有換檔的感覺。一般自動排檔車的排檔桿旁,印的是PRND12,但是無段變速沒有段,印的是PRNDB,所以使用引擎煞車時,必須將排檔桿放到B的位置。







Camry油電混合車的一個缺點是它同時需要電池和油箱,因此它的行李箱比其他Camry小一些,因為一部分空間被用來裝置電池,以及電池所需的冷卻設備,如下圖所示。當後座放倒時,下圖裏看到的洞可以和車廂內連通,放一個像滑雪設備等較長的東西,但是這當然還是不能和其他Camry車款相比。









這輛車的儀表板如下圖所示,在時速表中的顯示窗,可以顯示各種不同數據,如車外溫度,這一次發動引擎後汽油消耗情形等。和一般汽車很大的不同是左方的儀表,顯示目前行駛狀況一加侖汽油可以跑多少英哩。當車子使用電池動力時,這個儀表指針會掉到藍色的E-mode區域,而當車子在高速公路行駛,使用汽油引擎時,這個指針可能指在60mpg (miles per gallon)的地方。








下圖是另一個不同的顯示,在這個模式駕駛人可以知道目前車子的動力由哪一個來源提供。 下圖裏顯示目前汽車由電池及馬達推動,電池容量目前正常,如果車子才經歷一段長下坡充電,電池容量可能比+-號還高。 反過來說,如果車子一直在停停走走,由電池推動,那麼可能看到電池容量只剩一半或更少。 再少的話引擎就得發動開始充電,即使是怠速也一樣。







這篇部落格文章同時發表在微軟的Live Spaces。

Thursday, June 5, 2008

美國綠卡和對國家忠誠無關

據報載,外交部長歐鴻鍊先生於任職瓜地馬拉大使時,申請美國綠卡,引起媒體和民意代表的質疑,認為他對國家忠誠度可能有問題,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美國綠卡基本上只是一個旅行證件,讓持有人能合法的永遠在美國生活工作。 它並不涉及對國家忠誠。


僑居美國的人都了解,美國永久居民持有綠卡,基本上有美國公民的各種義務,如全球收入都得和美國國稅局申報等,但是只有和一般持簽證進入美國的外國人的權利,比如說在機場政府官員可以沒收綠卡拒絕入境等。 申請綠卡時,不必對美國效忠,也不必表達自己政治立場及對祖國的感情。 雖然持有綠卡五年後便可申請入籍公民,很多人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卻不宣誓入籍,如名導演李安。 要以一個人申請綠卡的行為認定他要對美國效忠,是沒有說服力的。


如果歐先生在大使任內犯了錯誤,那就是他在退休前已經開始對自己規劃有所行動,而且運氣太好,先是贏得綠卡抽籤,再是尚未離職時綠卡已經生效。 這些對一個年滿六十五歲待退的資深外交官而言,情理法未必有不容之處。 歐先生後來延後行使他的綠卡權益,也從未有一天中華民國有個持美國綠卡的瓜地馬拉大使。


最後,從馬英九,李慶安到歐鴻鍊,我們看到部分台灣媒體或政黨能掌握到這些人當年的綠卡及美國國籍資料,包括生效日期和文件號碼。 這代表美國政府移民單位裏有人能查詢這些個人資料,並為金錢利益或政治動機將其洩露給特定對象。 建議官員和政壇人物不要心存僥倖,應該去美國在台協會辦理放棄的手續最好盡快辦理,不要貽人口實。








這篇部落格文章同時發表在微軟的Live Spaces。

Friday, May 30, 2008

國務機要案解密涉嫌內亂? 太扯了!

據報載,馬英九先生就職總統後,正考慮對國務機要費案相關資料解密,以使相關法律訴訟能夠繼續進行。 對此陳水扁辦公室日前發布新聞稿指稱,任意洩漏國家機密可能將面臨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的追究。 媒體也報導,該辦公室曾和專家學者進行沙盤推演,有人建議可以對馬總統提出內亂外患罪的告訴。


這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中華民國總統的權限,只怕令手握核子潛艇及戰略飛彈的美國總統也羨慕不已。 一份資料,總統說是國家機密就是國家機密,當年同一位總統簽署的國家機密保護法怎麼說不重要。 如今同一位總統已經離職,居然仍主張接任者必須繼續維持原先的機密分類來掩護自己和家人的貪腐,其所屬政黨的立法委員也予以聲援。 說穿了只是在離職後找出重重的障礙,讓法律訴訟無法順利進行。


我想民眾一定很好奇。 如果馬總統真的將相關資料解密,陳水扁辦公室要如何向地檢署對總統提出內亂外患罪的告訴呢? 內亂在哪裡,外患又在哪裡呢? 當年紅衫軍集結群眾在凱達格蘭廣場對貪腐示威,都算不上內亂。 今天總統依職權解密文件,如果可能構成內亂,陳前總統應該要好好和民眾解釋說明一下。 雖然這個解釋本身必須小心,不能觸及陳前總統自己所主張的「機密」。


這件事的處理應該很簡單。 有人建議總統府依國家機密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不透過解密而直接讓司法機關調閱文件。 另一方面,該法第十一條也規定,核定國家機密等級時,應併予核定其保密期限或解除機密之條件。 如果總統府找不出當初陳總統核定這些資料是機密的公文,陳前總統也沒有將有關文件列入移交,那麼這些文件的列入機密分類本身就不合法。 不但解密不是問題 -- 無密可解,只怕前任總統有違反國家機密保護法之嫌。








這篇部落格文章同時發表在微軟的Live Spaces。

Wednesday, May 28, 2008

立委的美國國籍爭議不必歹戲拖棚

近日由於國內媒體的報導,國民黨籍立委李慶安是否仍然擁有美國國籍,又成為一個爭論的話題。 輿論普遍認為國民黨和立法院不該鄉愿,應該主動調查並給社會一個交待。 其實,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爭議,只有李委員自己可以解決。


李委員和她律師所舉的美國國籍移民法條文,的確定義了甚麼情形下一個人會失去她的美國國籍。 今天的問題是,是否擔任他國民意代表有宣誓行為,未再使用美國護照也未向美國報稅,便自然失去美國國籍,和過去台灣婚姻一樣,只要符合法定要件自然生效,和是否向政府報備登記無關。 另外,李委員給人瓜田李下的感覺是,美國並不一定知道李女士在台灣擔任民意代表。 如果這次爭議沒有爆發,是否在必要時,李委員可以拿出美國護照離開台灣。


顯然李女士是否仍然保有美國國籍,只有美國政府說了算。 但是她的公民身分是她的個人隱私資料,沒有李委員的授權,外交部,立法院或國民黨發文查詢,美國在台協會和美國政府對她是否仍然是美國公民不會透露隻字片語。 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說選擇相信李委員,聽起來鄉愿,但是實話。 如果李委員不合作,國民黨最多也只能取消她黨籍。


因此現在解決這個爭議,重心只在李委員身上。 李委員應該停止引用法律判例為自己辯護,直接和美國政府有關單位取得失去美國國籍並追溯過去的文件,或是簽署授權書,讓外交部等單位可以發文向有關單位查詢她美國國籍狀況。 證明了李委員早已失去美國國籍,那麼爭議便到此為止。 如果證明了李委員仍然是美國公民,那麼李委員應該辭職並退回民代薪俸。 相信李委員的政治智慧知道應該怎麼做,不必等到台北大安區選民開始連署罷免案來強迫自己。








這篇部落格文章同時發表在微軟的Live Spaces。

Sunday, May 18, 2008

總統就職不一定需要邀請賓客

據報紙報導,五月二十日總統就職典禮傳出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先生對座位安排不滿意,可能拒絕出席。 報導指出,吳先生被安排在「特二區」,和其他一百多位在野黨主席坐在一起,引發吳先生強烈不滿,當場退回邀請函,拒絕參加。


以吳先生過去在台灣政壇的經驗資歷,加上做為國內最有影響力政黨黨主席,要他和其他沒沒無名的小黨主席坐在一起參加國家慶典,也難怪吳先生會不高興。 不過,馬英九和蕭萬長就職後馬上得為油電漲價和政府財政煩惱,又得推動兩岸包機談判,慶典的席次考量必然委託他人,無暇自己處理。 有不妥善之處,長輩指出更正就好,不需要大發雷霆。


另一方面,國民黨雖然是最大政黨,但是和其他小黨仍然居於平等地位,就像聯合國大會裏,人口逾億的印度和太平洋裏某數千人口的島國都平起平坐一樣。 吳先生如果不和其他小黨主席坐在一起,那應該是吳先生以另一種身分出席。


資本主義的美國如何處理總統就職坐位的問題呢? 總統宣誓就職多半在國會建築前辦理,除了儀式需要出席的大法官和總統家人貴賓外,對外發售入場券。 就職後沿著賓夕法尼亞大道遊行回白宮,對外發售門票,因此沒有賓客席次排名的紛爭。 演藝人員辦理的慶祝晚會裏,新任總統自己是客人,席次由主人決定,也沒有排名的問題。


我們不知道四年後誰將就職中華民國總統,不過有關單位可以考慮,除了總統家人貴賓,儀式所需法官官員及外國來賓之外,不邀其他官員立委和政黨代表。 宣誓就職典禮,就職演說和慶祝活動,對外發售門票,並將門票收入轉交慈善機構,幫助國內弱勢民眾和國內外天然災害災民。 這樣總比「順了姑意,逆了嫂意」,為席次排名傷腦筋有意義的多。








這篇部落格文章同時發表在微軟的Live Spaces。

Saturday, May 10, 2008

七月四日周末包機直航的競選承諾

馬英九先生當選總統,即將於五月二十日宣誓就職。 有趣的是,大眾已經在關心他開出的承諾「七月四日周末包機直航」是否跳票。 立法委員邱毅先生曾經開砲,認為若無法兌現七月四日兩岸包機的支票,陸委會主委應下台,而馬英九也應該道歉。 民進黨立院黨團則表示,如果不能如期實施,不會苛責國民黨。


其實所謂「七月四日周末包機直航」並不是馬英九的競選承諾。 在競選時馬英九先生做出的承諾是就職後七月完成周末包機,直到當選後四月初四月中,國民黨智庫研究之後,七月四日的確定日期才逐漸浮現,馬英九本人或辦公室發言人從未承諾過任何確定日期。 媒體可以說馬先生當選後從來沒有否定過這個日期,但是要把這一點說成是競選支票,似乎過於牽強。


選民對候選人的競選承諾,不應以玩笑看待。 候選人既然做出承諾,就有責任對支持他的選民負責,做到答應的事情。 如果因外來或不可抗力因素無法實現承諾,也應該對選民解釋清楚並表歉意。 反過來說,候選人沒有答應的事,選民也不應以一個差不多的心理,強迫當選人兌現。


包機直航這件事,涉及北京和台北的談判; 如果兩岸都有心推動,談判可以進行順利,但是這並不是單方面給一個期限就一定可以達成。 我們希望兩岸能創造雙贏,以民眾的安全和權益為最高考量。 錯過七月四日沒有關係,只要能在七月實現包機,就算實現了馬先生的競選承諾。 公路鐵路通車,寧可延期,也要在安全方面做到完美。 兩岸包機也一樣,晚一兩個星期而給乘客最大的安全方便,總比七月初草率實現而人人罵不絕口要好。












本文經編輯後也登在二零零八年五月十日中國時報論壇新聞。


Friday, May 2, 2008

美國的民主黨總統和共和黨國防部長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五日,美國前任民主黨總統柯林頓連任成功後開了一個記者會,宣布他將提名緬因州即將從參議院退休的共和黨參議員柯恩出任他第二個任期的國防部長。 柯林頓說,柯恩是一個正確的人選,繼續在前任國防部長培瑞的成就上,讓美國軍隊獲得超黨派的支持。 柯恩回應這個提名,說他在國會任內,致力於一個不分黨派的國家安全政策。 他並且讚賞柯林頓提名一個共和黨員進入他的內閣。


在當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裏,柯林頓以四十九個百分點擊敗共和黨挑戰者杜爾的四十個百分點,並贏得超過百分之七十的選舉人票。 算是大勝,沒有任何理由妥協而讓一個共和黨員坐在國防部長這一個重要的內閣職位。 在參議院的提名聽證會裏,柯恩間接的批評柯林頓政府第一任期內的一些政策,更表示在某些特定國家安全事項上,他不一定和柯林頓持相同意見。


結果呢? 沒有美國人民或大企業老闆認為柯林頓背棄了他們任命一個共和黨國防部長,而威脅要罷免總統。 沒有民主黨國會議員詰問總統是不是民主黨內找不到人才。 最後柯恩的任命案在參議院無異議的通過。 他並且留在國防部長一職,直到柯林頓總統第二任任期結束為止。


台灣為什麼總有無窮無盡的政黨惡鬥,為什麼立法委員會上叩應節目,會開揭弊記者會,但就是不會立法,看看美國的這些政治人物,我們可以想想。









這篇部落格文章同時發表在微軟的Live Spaces。